|
在从宁都起义里走出来的18位红军名将当中,有一位是赵博生的堂弟呢。 1931年的宁都起义,这可是我党领导的起义里规模最大、最成功的一次,这事儿大家都知道。两万六千多人的国民党第26路军,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夜,决然地举起了革命旗帜。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,这经过改编的红五军团,居然出了18位威名赫赫的红军名将呢!他们之中,有些人是军事指挥员,有些人是技术专家,还有红军早期的无线电通讯专家以及卫生工作的先行者。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有一位名将,居然是领导此次起义的英雄赵博生的堂弟呢!这一段没多少人知道的历史旧事,又有着什么样感人的故事呀? 一、宁都起义拉开帷幕之前 1931年秋,江西宁都县城里里外外都很平静。但谁都想不到,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,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正悄悄在酝酿着。 那时候在宁都,驻扎着国民党第26路军呢。这支部队以前是冯玉祥的西北军,蒋介石搞独裁统治,官兵们心里早就不乐意了,思想上都动摇起来。中共中央军委晓得这事儿后,马上就派出了第一批做兵运工作的人员,悄悄潜入这支部队开始干活儿了。 袁血卒和赵博生这两位共产党员,身份很不一般呢。袁血卒在26路军当参谋长,赵博生呢,是军需处长,他俩都是军队里的关键将领。白天,他俩在军营里谈着军务,到了晚上就偷偷联系,谋划着这桩惊天动地的大事。 中共中央为策应起义,专门在宁都城内设了个联络点。有间寻常杂货铺成了革命者的联络站,店主是个中年妇女,她每日售卖油盐酱醋,但是没人晓得,那个老是被移动的老式柜台下,藏着通往地下室的秘密通道。 起义快要开始前,赵博生和袁血卒分开行动。他们先是很机智地把几个反动军官给支走了,然后又悄悄联系了几位想法一致的连长排长。特别不容易的是,他们还把军中的无线电报务员给说动了,这些技术兵后来都成了红军的骨干呢。 起义前一天,赵博生碰到了个意想不到的情况。他正要去联系最后一个连队的时候,半道上居然碰到了军部的巡逻队。这时候,赵博生不但没慌神儿,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跟巡逻队长打起了招呼,并且专门说起了明天的军事演习呢。 这“军事演习”的说法,到后来竟成了给起义打掩护的绝佳借口。12月14日凌晨,宁都城内枪声乍起的时候,好多士兵还以为真的是在搞演习呢。直到瞧见军官们一个个摘下国民党的帽徽,举起红旗,这些普通士兵这才一下子明白过来。 随着一声令下,两万六千多人的部队马上集结起来。街道上,士兵们手举火把,大喊着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”的口号。宁都城内的群众都走到街上来了,敲着锣打着鼓给起义军加油助威。 天刚亮的时候,这支全新的革命力量就已经整编完毕了。江西的天空中,第一次飘扬起红五军团的旗帜,这也意味着中国革命马上就要翻开新的一页啦。 二、赵家兄弟的革命情谊 在宁都起义的好多将领里,有一对堂兄弟的事儿特别招人眼。这哥俩就是赵博生和赵恒生,他俩都来自河北黄骅的同一个家族,可由于时局乱哄哄的,一个跑到北方参军去了,一个则在南方讨生活。 1930年秋的一天,江西宁都的军营里头,赵博生正忙着军需事务呢,突然听到通报,说有个人自称是他堂弟,要见他。就在赵恒生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刹那,这对多年没见的堂兄弟面对面站着,一下子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。 赵恒生早就晓得堂哥在26路军任职呢,专门从河北老家大老远跑来投奔。赵博生哪能想到啊,这个瞅着挺憨厚的堂弟,居然也偷偷跟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有过接触。 就这样,赵博生把赵恒生安排到军需处做文书去了。瞧着是每天都在弄军需账目,其实呢,他已经是起义策划当中很重要的联络员之一了。 赵恒生年龄不大,可做事特别稳当。他老是借着送文件的由头,在各个营房之间跑来跑去,实际上呢,是在传递秘密信件。他和赵博生是亲戚,所以就算老往军需处跑,也不会被人怀疑。 1931年11月的一天,赵恒生整理文件的时候,瞅见了一份看着就可疑的军令。这军令表明,国民党军部打算把26路军调到别的战区去。要是在这个时候慌慌张张就起义,原定的计划说不定就被打乱了。 赵恒生赶忙把这个重大消息告知了赵博生。当天晚上,赵博生就和袁血卒等人连轴转地开起会来,最后决定提前发动起义。后来的史实表明,这一决定拯救了整个起义计划。 起义成功之后,赵恒生就被任命为红五军团的团长。每次有人问到他当上团长的原因时,赵恒生都会讲:“这全是组织对我的信任,和我是赵博生的堂弟毫无关联。” 说实在的,赵恒生真的有非常出众的军事才能。在接下来的战斗里,他率领部队好几次击退了国民党的进攻,并且顺利地解决了部队的补给问题。 1934年底的时候,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了,赵恒生呢,接到命令得留在苏区继续斗争。就这么着,这俩堂兄弟就分开了。后来赵博生在战斗里英勇牺牲了,赵恒生一直在苏区坚持战斗,到最后和组织失去联系了。 三、红五军团的中流砥柱 提到军事指挥员呀,那就得说说寇惠民了。他以前是26路军里的一个连长呢,起义之后就当上了红五军团的连长。在赣州战役的时候,寇惠民带着部队占了一个战略要地。那会儿敌军的火力可猛了,寇惠民就领着战士们在阵地上守了足足三天,给主力部队搞战略部署争取到了很宝贵的时间。 在通信部门,海凤阁和荆振昌的贡献那可相当突出。当时红军的通信系统还没发展成熟呢,这两位电台方面的专家,带着十几名报务员,在宁都起义之前就悄悄架起了三部电台。就是因为有这些电台,才保证了起义当晚各部队之间能够顺利通信。 起义成功之后,海凤阁与荆振昌又搞起了红军的首个通信培训班。他俩自己编写教材,一点一点地教摩尔斯电码,给红军培育出了第一批专业报务员呢。这些报务员之后分散到各个部队,就成了红军通信网络的重要支柱啦。 在军需后勤这块儿,张永励带的后勤团队那可是相当有特色。他们别出心裁地搞了个“群众材料站”,发动当地老百姓收集药材、棉布之类的物资。在张永励的操持下,红五军团还弄了自己的被服厂,这不但解决了部队的服装问题,还为当地的老百姓创造了就业机会。 提起情报侦察呀,王震跟他的情报小组那可真是厉害极了。他们在敌军的防区里设下了好几个秘密联络点,悄悄打入敌军内部去搜集情报呢。有一回,王震的情报小组顺利搞到了敌军的调动计划,这就使得红五军团免去了一次也许会发生的重大损失。 教育工作算得上是红五军团的一大亮点呢。在曹光裕这些人的努力之下,军团弄出了流动教室,搞起了扫盲教育。每到一处,他们就把识字班办起来,不但教战士们认字写字,还帮当地群众学文化。 在这个队伍里,有不少像张宣渠这般的政工干部呢。他们扎根基层,跟战士们一块吃、一块住,把思想工作做到位。正因为这些政工干部的付出,红五军团才得以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。 红五军团的中坚力量是由来自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共同构建起来的。他们各干各的活,还互相协作,让这股新生的革命力量迅速有了战斗力。在之后的征战里,这个队伍不停地发展壮大,变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部分。 四、在艰难岁月里坚守 1934年秋,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,红五军团的部分将领接到了留在苏区的命令。这一决定,使他们遭遇了人生最严峻的考验。 张国栋的经历也特别让人感动。他是红五军团无线电队的队长,在敌人的封锁下一直坚持送情报。当时,每次发报都相当于在生死边缘试探。张国栋总是等到夜深人静了才开始干活儿,拿床单把电台那微弱的灯光遮起来,就怕被敌人瞅见。1935年春的一个晚上,他正发一份紧急电报呢,突然就被敌人包围了。张国栋一边把密码本毁掉,一边带着战士往外冲,最后在江西这块土地上,把年轻的生命给献出去了。 在西路军征战的时候,红五军团的将领们也作出了巨大牺牲。李肃就是这些将领里最年轻的一个。他以前是董振堂将军的手下,跟着部队西征的时候做敌工科长。河西走廊的环境特别差,在那儿李肃带着战士们和敌人兜圈子。有一回,他们被困在一个山谷里,粮食和水都断了,一断就是七天,可李肃还是带着部队成功突围了。遗憾的是,后来他伤病复发,在延安去世了,当时才31岁。 更让人感叹的是那些曾经和组织失去联系的将领。忽兆麟便是其中之一。1939年,他正在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呢,突然遇到敌特破坏,只能被迫转入地下活动。为了躲开敌人的追捕,他只好改了名字换了姓,在乡下四处流浪。一直到解放前夕,组织才总算找到他。 赵恒生的经历可就曲折多了。他在苏区打游击战时,有一回被敌人围堵在一个村子里。那时候情况特别危急,赵恒生就带着几个战士,乔装成农民,趁着黑夜往外冲。后来呢,他在江西的山区转了好些年,可一直都没丢掉革命信念。 曹光裕选了另一种坚守的法子。他隐姓埋名到当地学校做了个普通教员,一边教书育娃,一边悄悄和革命组织联系。每到夜深人静之际,他就点起煤油灯,在课本空白的地方记下战友们的事儿,盼着有一天能重回革命队伍。 这段艰苦的日子,对红五军团的每位将领都是意志的考验。有人英勇献身,有人持续奋战,有人一度失联后又回归组织。不过不管遭受多少艰难险阻,他们一直都没忘掉自己革命者的身份。 五、革命精神的永远传承 张永励的经历相当传奇。他从红五军团的后勤部书记一路做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副部长,在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49年之后,张永励被委任为国务院商业部副部长,在这个职位上,他主导制订了我国首个商业发展五年计划,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牢固的根基。 荆振昌对新中国的通信事业也作出了卓越贡献。他是我军早期的无线电专家,还主持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军事通信学校呢。1955年的时候,荆振昌提出了“通信现代化”的构想,这就给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。 于朝俊在中南军区工作的时候,创造性地提出了“军民两用”的后勤保障体系。这一体系既解决了部队的供给难题,又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。他常讲:“后勤工作看上去平平无奇,可却跟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。” 1952年的时候,好多红五军团的老战友在北京又聚到了一块儿。他们说好了,每年都要搞一次茶话会,好去回忆回忆当年那些不寻常的日子。在这些聚会当中,老战友们常常说起宁都起义那会儿的事儿,也会提到那些已经牺牲了的同志。 1964年的时候,张宣渠特意从陕西跑到北京,去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纪念会。在会上呢,他带了一份保存了三十多年的名册,名册里记着当年参加起义的战友们的名字。那份已经泛黄的名册,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。 到了暮年,这些老战士心里还挂念着革命事业呢。刘公然做驻瑞典大使的时候,积极推动中国和北欧国家的外交关系。曹光裕回江西之后,就一直扑在革命历史的整理工作上,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。 这些将领都是从宁都起义里走出来的,他们以实际行动阐释了革命者的担当是什么。他们当中,有人已经逝世,有人活到了八九十岁,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,会永远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印记。 在他们身上,咱们看到了一代革命者的坚守与传承呢。从战火弥漫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,从籍籍无名的战士变成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,他们耗尽毕生心血谱写了自己的革命篇章。 #百家说史迎新春# |
